分類一 :




分類二 :



攀岩類型:
 

(A). 從地點分類

1. 戶外攀登
    在戶外的天然岩壁上攀登 

2. 室內攀登
    在室內人工岩場攀登 

3. 抱石
    在不利用繩索,在一定的高度下進行路線的攀登。 

4. 冰雪攀
    利用冰斧、冰鎚、冰爪等冰攀工具,在冰雪地上、結冰的瀑布或是冰牆上,使用冰攀工具攀登。 

5. 繩隊攀登
    因路線過長,需要多繩距的攀登,常為大岩壁攀登或是冰岩攀登。 


(B). 依攀登方式分類


1. 傳統攀登(Traditional Climbing)─
傳統攀登是由攀登者,沿路自行架設保護點。而目標為完攀。因沿路沒  有永久保護點,所以傳統攀登通常為沿着裂隙攀爬。可分為人工攀登與自由攀登。 

2.人工攀登(Aid Climbing)─
使用人工工具攀爬攀登過程中會借助器材的能力,如手抓腳踩繩梯、固定點、保護點,如上升器、繩梯、岩釘、岩槌…等。但因岩釘對岩牆會造成破壞,在講究環保的現在,一般僅使用岩楔做固定點或確保點。 

3.徒手攀登(Free Climbing)─
這個名詞是相對於人工攀登而產生的,攀爬時只靠身體的四肢抓踩天然的把手點或踏足點,傳統裝備只是用來架設確保點,並非上升施力之用,而繩子只作為確保安全之用。 

4.運動攀登(Sport Climbing)─
與傳統攀登不同之處是,攀爬路線已預先設置保護點,攀登者並不須要自行放置保護點。攀岩運動發展至今,因技術及器械的進步與推廣攀岩運動的目的,運動攀登因安全、入門容易等因素,目前已成為攀岩界的主流攀登方式。從早期攀岩一直發展到後期,部分的攀岩者漸漸離開高山岩場,而成為新興運動。攀登者攀爬已有永久保護點的岩場,如人工與天然岩場。攀登者的目的不在只是登頂,還有挑戰更難的路線。 

5.抱石(Bouldering)─
不利用繩索,在安全的高度(約6米以下)進行的攀登。不用繩索的攀登方式,而是使用抱石墊。注意抱石須與獨攀(Solo)有所區別。獨攀屬危險性極高之攀岩運動。 


(C). 依確保方法分類

先鋒攀登(Leading)─
在岩牆上的保護點尚未架設前,攀岩者必須先鋒攀上去,沿路掛上快扣,再把繩子掛入快扣內作為確保。On-Sight:攀登者一次過完攀,沒有墜落,之前沒爬過該路線,亦沒看過別人攀爬或任何的相關資訊。

Flash ─
攀登者一次過完攀,沒有墜落,之前沒爬過該路線,但是有看過別人攀爬或是研究過相關資料。

Red-Point
與Flash一樣,攀登者一次過完攀,但曾經攀爬過該路線並墜落過。Red-Point就是經過練習後的Flash.

Pink-Point─ 
與Red-Point一樣,但路線上所有快扣已經預先設置好,攀登者(先鋒)只須入繩作保護。

Yoyo
先放置確保點;在每次嘗試之後繩子就扣在某些確保點上。也就是說,每次都從最低點開始起攀,不過墜落後繩子並不取下,下次攀登時前次的部分是top-roping,超過前次高度後才轉換為先鋒。

Hangdog ─ 
攀爬時,經過墜落,並可懸掛在岩壁上休息,然後完攀。 

上方確保(Top-roping)─
事先將保護點架好在攀登路線的上方以懸掛繩索,攀爬者以該繩索作為保護進行攀登。 

後繼者攀登(Second)─
為先鋒後攀登,沿路解開快扣(或回收先鋒所留下的快扣)前進。 



攀岩競賽:

難度賽:
通常在高15米以上的人工岩牆舉行,比賽採On-Sight先鋒攀登,比賽前選手有約六分鐘的時間觀察路線,觀察後回到隔離區,再依次需出場。每名選手僅有一次攀登機會,且不得觀看別人比賽。限制時間6~8分鐘不等。最後依攀爬高度來計算成績。 

速度賽:
速度賽的路線比難度賽簡單許多。在無失誤狀況下,每名選手皆能完攀。因此考驗的是選手攀爬的速度。 

抱石賽:
與難度賽類似。抱石賽是在安全的高度下的岩場進行,而是以安全護墊為確保。在時間內不限攀登次數,每場約有4~8條路線,每條路線皆有中繼點(Zone Point)與完攀點,比賽成績以完攀(須通過中繼點)與抓到中繼點的數量與攀爬次數來評斷。 





攀岩分級:

1. 人工攀登目前大家都使用同一種系統,但有很多種詮釋。 
       A1: 所有的固定點都很容易放置而且牢固。 
       A2: 固定點都還算牢固,但是放置不易。 
       A3: 固定點放置很難,但是還是可以找到幾個牢固的固定點。 
       A4: 一排固定點中有好幾個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,千萬不要有大的墜落。 
       A5: 超過20米以上的固定點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而已,墜落就掛了。 

2. 抱石: V 難度系統為約翰‧薛曼創立,難度從 V0-開始到 V16。 

3. 自由攀登
     1973年Sierra引進美國。(YDS系統)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級數1:散步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級數2:健腳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級數3:簡單技巧,有時需用到雙手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級數4:手腳並用往上爬,刺激而不危險,不用繩子確保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級數5:光是手腳並用還不夠,需要點攀爬技巧,很危險,最好有繩子確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級數6:人工攀登

      其他尚有英國系統、UIAA系統、巴西系統、澳洲系統與法國系統等。 

4. 危險程度分級
      因傳統攀登需自行架設確保點,另外也有人以確保點的架設安全來分級。 
      分為:S (safe, 常省略), R(risky), X(dangerous) 

5. 比較表格

Rock Climbing Rating Systems
 
Sierra
(USA)
British
(UK)
FrenchUIAA
(Central
Europe)
AustralianGDR
(Eastern
Europe)
 
5.4            
5.5 4a VS        
5.6 4b          
5.7 4c       15  
5.8   HVS 5a 6- 16 VIIa
5.9 5a   5b 6 17 VIIb
5.10a   E1 5c 6+ 18 VIIc
5.10b 5b   6a   19  
5.10c   E2   7- 20 VIIIa
5.10d 5c   6b 7 21 VIIIb
5.11a   E3   7+ 22 VIIIc
5.11b     6c   23  
5.11c 6a E4   8- 24 IXa
5.11d     7a 8 25 IXb
5.12a   E5   8+ 26 IXc
5.12b 6b   7b      
5.12c   E6   9- 27 Xa
5.12d 6c   7c 9 28 Xb
5.13a   E7   9+ 29 Xc
5.13b     8a      
5.13c 7a     10- 30  
5.13d   E8 8b 10 31  
5.14a       10+ 32  
5.14b 7b   8c      
5.14c   E9   11- 33  
5.14d 7c   9a 11    





攀岩裝備:

吊帶(安全帶): 安全吊帶的設計以分散衝擊力、人體舒適、安全為要點,可分為攀登用與多功能用兩種。 

攀岩鞋: 攀岩鞋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合腳,是為了讓腳能用腳尖在很小的點上施力,剛開始攀岩的人會不太習慣,會有點痛。設計良好的岩鞋不但能幫助攀岩,也能保護腳。 

岩盔: 岩盔可保護頭部,防止小落石等東西及墜落時的意外撞擊。 

粉袋: 將鎂粉置於粉袋中,而粉袋則扣或綁在腰際;鎂粉 (碳酸鎂粉) 作用是吸收手掌上的汗水,以防止滑落。 

快扣組(Quick Draw): 由兩只鈎環與一條繩環組,用來連接攀登繩與岩面上的確保點,確保點可為岩楔或bolt。將快扣掛入確保點後,將繩子掛入快扣中,可保護確保者在意外墜落。 

確保器: 安全確保使確保者用之來連接攀登繩,以增加摩擦力達到制動目的的方式來確保攀登者安全。常見確保器有豬鼻子(ATC),八字環(figure 8),GriGri。 

鈎環: 連接安全吊帶與固定點或上攀、下降確保主繩,以不鏽鋼或鋁合金為材質,方便單手操作,不同鈎環有不同的承重,一般約為2000公斤左右。 

主繩: 攀登主繩主要作用是當攀登者不管任何因素墜落時,保護攀登者用。攀登用繩都必須經過U.I.A.A或C.E.檢驗合格,依使用方法與粗細可分為單繩、雙繩、雙子繩(對繩),或是分為靜態繩與動態繩。先鋒攀登必需使用動態繩。 

抱石墊: 為了減少戶外抱石的運動傷害所設計的墊子。

 



攀岩運動傷害:
 
攀岩運動大量使用手部力量,因而運動傷害集中於手指、手腕、手肘及肩部等部位。其中手指的側韌帶與第二環狀滑車較為常見。



以上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r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